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电力集团公司、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考核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4 14:59:15  浏览:948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电力集团公司、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考核办法的通知

电力部


关于印发电力集团公司、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考核办法的通知
1996年4月25日,电力部

各电力集团公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华能集团公司,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
为充分发挥科技工作的先导作用,促使电力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提高电力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科学管理水平,部决定在各电力集团公司、各省电力公司开展创建“科技进步先进企业”工作,现将《电力集团公司、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考核办法》(试行稿),印发给你们。请贯彻试行。
各单位在试行中要注意总结经验,将执行中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告部科技司。

电力集团公司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考核办法(试 行 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推动电力工业的技术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的规定及部电技〔1994〕446号文(12条决定)和部电办〔199
5〕394号文(11条意见)的要求,特制订本考核办法。
第二条 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强化依靠科技进步增加企业效益的观念,建立起依靠科技进步的机制,是当前电力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电力企业科技进步考核是推动企业管理的措施之一。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电力集团公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的科技工作考核。

第二章 考核内容
第四条 电力公司总经理是企业科技进步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责任者,分管科技工作的领导对企业的科技进步负有直接责任。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依靠科技发展电力工业的观念,把科技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第五条 各企业在电力体制改革中,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科技投入、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主体。科技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家和部关于科技发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科技工作管理办法,推动企业整体技术进步。
第六条 企业应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按规划制订科技工作年度实施计划。电力科技工作应紧紧围绕提高效率、改善环境、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标,把解决电力建设、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作为首要任务。根据企业生产、建设、经营活动的需要选题立项,并认真实施和检查。
第七条 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保证。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保证科技经费的稳定来源,同时运用经济和政策手段,引导、鼓励多渠道,多层次的增加科技投入,确保科技投入随经济需要的增长逐年增加,到2000年力争达到年销售电量收
入的1.5%。
第八条 努力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要求投入产出比达到1:5。
第九条 鼓励各电力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技术转让,技术协作。每年新开的科研项目必须组织专家论证,避免封闭式的、低层次的重复立项,必要时可以组织联合攻关。重视新技术成果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应用,并在应用中创新。对于先进适用的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应优先安排项目和经费。
第十条 认真贯彻国家“标准化法”、“专利法”、“技术合同法”等技术法规。
第十一条 积极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积极开展科技信息工作。在企业管理中逐步实现计算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第三章 量化指标的标准
第十二条 量化指标的考核采用计分制,基本分为100分,承担国家和行业重大科技项目、科技成果获奖及专利等另加分。先进标准的基本分:90分,且总分110分以上。
第十三条 网局的各项评分为其直属部分与下属各省之和的平均值。

第四章 考核评定
第十四条 各电力集团公司及省电力公司每年一次定期自查考核,次年三月前将自查结果报部科技司备案。
第十五条 部每两年评选一次科技进步先进企业,凡连续两年自查考核都达到先进标准的公司均可申报,科技司组织检查核实,对合格者授予“科技进步先进企业”称号,以后每两年进行一次动态考核,达不到标准者取消称号。
第十六条 凡获得“科技进步先进企业”称号的公司,部授予奖牌并给予表彰。
量化指标考核表
------------------------------------------------------------------------------------
|序 号| 考核内容 | 考核标准及评分 |自查|考核| 备注 |
| | | |得分|得分| |
|------|------------------|--------------------|----|----|------------------|
| 一 | 组织管理 | 35分 | | | |
|------|------------------|--------------------|----|----|------------------|
| |1) 第一把手要亲| 5分 | | | |
| |自抓科技进步工作 | | | | |
| |,并将其纳入任期 | | | | |
| |目标。 | | | | |
| |2) 成立由第一把| 4分 | | | |
| |手任组长,包括有 | | | | |
| |生产、基建、规划 | | | | |
| |、计划、财务、调 | | | | |
| |度、科技等部门负 | | | | |
| |责人参加的科技领 | | | | |
| |导小组。 | | | | |
| |3) 设立科技管理| 3分 | | | |
| |专职机构或配置足 | | | | |
| |够的有经验的专职 | | | | |
| |管理人员。 | | | | |
| |4) 科技领导小组| 两次会议4分 | | | |
| |每年至少召开两次 | 一次会议2分 | | | |
| |会议,研究科技规 | 未开会扣3分 | | | |
| |划、计划,科技经 | | | | |
| |费、青年科技人才 | | | | |
| |培养等。 | | | | |
| |5) 制定若干科技| 15分 | | | |
| |工作管理办法包括 | 每项3分 | | | |
| |计划、资金、成果 | | | | |
| |、推广、奖励。 | | | | |
| |6) 全公司科技工| 2分 | | |全公司科技成果、信|
| |作会议: |每延一年减1分,集团| | |息交流及推广应用会|
| |集团公司三年一次 |三年或省二年不开,扣| | |可与科技 会等相|
| |省公司二年一次。 |2分。 | | |关的会议一起召开。|
| | | | | | |
| | | | | | |
------------------------------------------------------------------------------------
------------------------------------------------------------------------------------------
| 二 | 科技攻关 | 32分 | | | |
|------|------------------|----------------------|------|------|------------------|
| |7) 申请和承担国|获批准项目一项加2分 | | | |
| |家或行业的重大科 | | | | |
| |技项目。 | | | | |
| |8) 针对本公司存|有规划 6分 | | | |
| |在的关键技术问题 |无规划 扣2分 | | | |
| |,制定中长期科技 | | | | |
| |发展规划。 | | | | |
| |9) 年度科技攻关|有计划 5分 | | | |
| |项目计划; |无计划 扣2分 | | | |
| |10)制订科技成果|有计划 4分 | | | |
| |推广计划。 |无计划 扣2分 | | | |
| |11)及时向部上报| 3分 | | | |
| |年度科技计划软盘 | | | | |
| |12)承担国家或行| 100% | | | |
| |业重大科技项目完 |完成一项加4分,累计 | | | |
| |成率。 |加分,未完成按比例减 | | | |
| |13)本公司年度科|≥90% 5分 | | | |
| |技计划完成率应≥ |≥80% 3分 | | | |
| |90%。 |≥70% 1分 | | | |
| | |<70%扣3分 | | | |
| |14)科技成果推广|≥90% 4分 | | |指推广应用,不论是|
| |计划完成率。 |≥80% 3分 | | |自己完成的或是引进|
| | |≥70% 2分 | | |的新技术成果都在之|
| | |<70%扣2分 | | |列。 |
| |15)科技成果或新|5分,按滚动三年统计 | | |因技术落后自然淘汰|
| |技术的继续使用率 |每减10个百分点减1分| | |者除外。 |
| |应≥90%。 | | | | |
| |16)获得国家和行|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 | | |
| |业奖励的给予加分 |一等奖一项加9分 | | | |
| | |二等奖一项加7分 | | | |
| | |三等奖一项加5分 | | | |
| | |四等奖一项加3分 | | | |
| |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 | | |
| | |一等奖一项加7分 | | | |
| | |二等奖一项加5分 | | | |
| | |三等奖一项加3分 | | | |
| | |四等奖一项加1分 | | | |
------------------------------------------------------------------------------------------
----------------------------------------------------------------------------------------------
| |17)获国家专利加|获国家发明奖一项加 | | | |
| |分。 |5分, | | | |
| | |获一项专利加2分。 | | | |
|------|------------------|--------------------|------|------|------------------------|
| 三 |科技投入与产出 | 33分 | | | |
|------|------------------|--------------------|------|------|------------------------|
| |18)集团或省公司|≥1.0% 10分| | |考核年不少于1%, |
| |科技经费投入,要 |≥0.8% 8分| | |要求每年递增大于 |
| |求不少于年售电量 |≥0.6% 5分| | |0.1%,到2000年力|
| |收入的1%; |≥0.3% 2分| | |争达到1.5%。 |
| |其中科技成果推广 |推广费用未达到要求的| | | |
| |的费用应不少于总 |扣2分。 | | | |
| |科技经费的15%。| | | | |
| |19〕集团或省公司| 3分 | | |要求对所属的设计、 |
| |要监督所属单位的 |一项达不到减1分。 | | |施工、修造单位进行 |
| |科技投入: | | | |考核。 |
| |设计单位的科技投 | | | | |
| |入不少于工程设计 | | | | |
| |费的0.6%; | | | | |
| |施工单位科技投入 | | | | |
| |不少于施工费的 | | | | |
| |0.6%; | | | | |
| |修造企业科技经费 | | | | |
| |应不少于年销售收 | | | | |
| |入的1.5%。 | | | | |
| |20)科技投入与产|≥1:5 10分| | | |
| |出比应大于1:5。|≥1:4 8分| | | |
| | |≥1:3 5分| | | |
| |21)科技进步贡献|≥36% 10分| | |计算期以1990年为基 |
| |率应≥36%。 |≥30% 8分| | |年,计算1990年至考 |
| | |≥20% 5分| | |核年的科技进步贡献 |
| | |≤20% 0分| | |率,要求1996年大于 |
| | | | | |36%,以后每年增长 |
| | | | | |1.5个百分点。 |
----------------------------------------------------------------------------------------------

附:电力集团公司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考核办法有关考核指标的说明
一、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要求达到年销售电量收入的1%以上,主要是指用于科技开发和研究的课题费用,同时也包含了推广中的二次开发费用和技措技改中的技术开发费用。要确保科技投入随经济的增长逐年增加,到2000年力争达到年销售电量收入的1.5%。
二、投入产出比
投入产出比采取直接计算的方法,以具体科技项目作为统计单位,逐项计算其新增的直接经济收益,再逐一迭加,反映企业在规定时期内硬科技进步项目的总效果。要求考核期内的投入产出比达到1:5。对于安全、环保、提高管理水平等不能测算经济效益的项目,不计入投入产出比
考核。1、计算范围:企业在考核年度内完成并转入生产的科技进步项目所取得的可计算的直接经济收益。这些项目应包括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以及行业或企业的科技项目,还应包括以科技进步为主的技措技改项目等,其计算公式是:
M=E--C
M………规定时期的科技进步所创造的净效益总额
E………同一时期各科技进步项目实得收益之和
C………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投入的总费用2、计算方法:采用分类计算方法,对可以计算的项目仅计算其直接经济效益,不计算其间接经济效益,逐项计算,再逐一迭加。效益分类如下:(1)增产增效:主要指提高劳动生产率。如:减少维护工作量、缩短工期、提高出力等,所创的新增收益。(2)、提高电能质量:主要指提高频率、电压质量、供电可靠性等,产生的经济效益。(3)节能降耗:主要指节约能耗和物耗。如:节约煤、水、油、电、或其它原材料,降低能耗、线损,废物回收利用等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类似的科技进步而获得的收益。(4)安全:主要指提高人身安全保护、设备、电网安全运行水平等所获得的经济效益。(5)环境保护:主要指实施环境保护项目所获得的社会效益。(6)其它:如: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工程质量等等,所获得的收益和社会效益。3、计算原则(1)分类计算、迭加汇总的原则。企业对考核年应计算的科技项目,逐项计算,分类迭加汇总。(2)年度增长原则:每个项目只计算当年比上年新增加的收益,对连续新增效益的项目最多填报三年。(项目较大,实施周期跨年度,生产效应滞后期长的,不受年度限制,但要另行确定计算期限的起始时间,最多填报三年。)(3)企业效益服从社会效益的原则:对企业有经济效益,但有损于社会效益的项目不予计算。(4)工序有限延伸原则:项目实施后,在本工序无明显效益,或出现负效应,但对后部工序有效益,可延伸至有效益的工序计算。(5)财务实收核定
原则:计算项目的新增直接经济效益,必须扣除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大项目应包括多年投入的合理分摊部分),并经财务部门审核认可。(6)不重复原则:一个项目的收益在总计中只得计算一次,不得重复。几项科技措施在同一生产环节中实施,各项新增收益之和,不得大于该生产环节新增的总收益。4、汇总的分类(1)科技引进;(2)科技发展;(3)技措技改;
以上分类不包括单纯基础性科学研究项目,只计算可在生产中应用的科技进步项目。
三、“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
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即在产值增长速度中科技进步因素所占比重,它是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大小的一项综合指标。1、计算方法
(1)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a=y--αk--βl
a: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y: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k: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l:劳动者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α: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
β: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
(2)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
t / yt
y=( /---------- -- 1)×100%
√ yo
yt:t年的产出
yo:基年的产出
(3)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
t / Kt
K=( /---------- -- 1)×100%
√ Ko
kt:k年的资金(计算期t年的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之和)
ko:基年的资金(计算期基年的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之和)
(4)劳动者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
t / lt
l=( /---------- -- 1)×100%
√ lo
lt:计算期t年的劳动者人数
lo:计算期基年的劳动者人数
(5)科技进步贡献率:

EA=------×100%

(6)计算原始数据:
------------------------------------------------------------------------
生产总值 固定资产 流动资金 劳动者人数
年份 指 数
(1990年为100) (亿元) (亿元) (万人)
------------------------------------------------------------------------
1990

------------------------------------------------------------------------
2、计算条件
(1)计算期以1990年为基年,计算1990年至考核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
(2)弹性系数取α=0.25--0.35,β=l--α=0.75--0.65。
(3)原始数据中产出统一换算为按计算期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产值,资金为固定资产原值年平均数与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之和,原则上也按可比价格计算,条件不具备时,暂用现价资金数。
(4)劳动者指职工年平均人数。
----------------------------------------------------------------------------------------------------
| 科技进步项目新增直接经济效益统计表(单位:万元) |
|------------------------------------------------------------------------------------------------|
| | 效益分类 | | |
| 项目 |--------------------------------------------------------|项 目|净 增|
| |合 计|增 产|提高电能|节 能| |环 境| |投 入|效 益|
| | | | | |安 全| |其 它|(C)|(M)|
| |(E)|增 效| 质量 |降 耗| |保 护| | | |
|----------------------|------|------|--------|------|------|------|------|------|------|
| 总计 | | | | | | | | | |
|----------------------|------|------|--------|------|------|------|------|------|------|
| 一、科技引进 | | | | | | | | | |
|----------------------|------|------|--------|------|------|------|------|------|------|
| 1、国外引进 | | | | | | | | | |
|----------------------|------|------|--------|------|------|------|------|------|------|
| 2、国内外单位引进 | | | | | | | | | |
|===========|===|===|====|===|===|===|===|===|===|
| 二、科技发展 | | | | | | | | | |
|----------------------|------|------|--------|------|------|------|------|------|------|
| 1、科技攻关 | | | | | | | | | |
|----------------------|------|------|--------|------|------|------|------|------|------|
| 2、成果应用 | | | | | | | | | |
|----------------------|------|------|--------|------|------|------|------|------|------|
| 3、消化吸收 | | | | | | | | | |
|----------------------|------|------|--------|------|------|------|------|------|------|
| 4、新产品开发 | | | | | | | | | |
|----------------------|------|------|--------|------|------|------|------|------|------|
| 5、发明与专利 | | | | | | | | | |
|----------------------|------|------|--------|------|------|------|------|------|------|
| 6、综合利用 | | | | | | | | | |
|----------------------|------|------|--------|------|------|------|------|------|------|
| 7、技术转让 | | | | | | | | | |
|----------------------|------|------|--------|------|------|------|------|------|------|
| 8、合理化建议 | | | | | | | | | |
|===========|===|===|====|===|===|===|===|===|===|
| 三、技措技改 | | | | | | | | | |
----------------------------------------------------------------------------------------------------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现代商贸流通业的意见

福建省厦门市人民政府


厦府〔2003〕77号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现代商贸流通业的意见

2003-03-27
各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现场会、全省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会议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意见》的精神,现就加快发展我市商贸流通现代化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以《厦门市加快海湾型城市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构建高效率、高容量、高效益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把我市建成区域性商贸中心。合理规划和布局我市商业网点设施,加快培育城市中心商业区和特色商业街,完善社区商业服务设施和旅游购物环境,构建业态丰富、功能完整,特色鲜明的现代零售商业体系。积极引进国外大型零售企业在我市设立采购和分拨中心,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在我市发展经销、代理业务,构筑适应我市建设东南沿海中心城市需要、高效益、高容量的现代批发体系。鼓励、扶持物流配送业的发展,加快我市物流园区的建设,完善政策法规环境,建立符合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要求的物流服务体系。

  (二)加快我市商贸领域的对外开放,大力引进一批国外知名的流通企业,扶持本市流通企业做强做大,增强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08年形成一批商贸龙头企业和若干个大型区域性批发市场。

  (三)提高连锁经营规模化、规范化水平,扩大连锁经营业种、业态,争取到2008年连锁经营的营业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达30%以上。

  (四)推动流通业的信息化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普及条形码,推广销售时点管理(POS),商业综合信息管理(MIS)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等流通信息化技术,推广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应用。

  二、我市流通现代化发展重点

  (一)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管理现代、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指导意见》,鼓励现有大公司、大集团开展连锁经营,并购、重组、盘活存量资产,建立一批以资本或商品为纽带、主业突出、管理现代、辐射范围广、竞争力强的流通企业集团、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企业,使其实现经营管理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成为我市流通行业的骨干企业。  (二)鼓励发展连锁经营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和“便民、为民、利民”的根本宗旨,在商品销售和服务领域广泛推广连锁经营。

  1、业种和业态向合理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岛内尤其是老城区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超市要根据商业网点规划合理布局和设立。规范连锁超市,提高超市生鲜商品经营比重,大力发展以社区为中心、具有多项服务功能的连锁便利店。积极发展特色连锁专业店和专卖店,使之成为开拓我市地产品市场的新形式。

  2、围绕服务社区、方便群众,不断拓展经营范围。要积极推动连锁经营从传统零售业、餐饮业向第三产业多个领域渗透,将连锁经营推广到石油、医药、烟草、家电、家具、图书、报刊、音像制品、装饰材料、汽车、各种生产资料的销售,以及邮政、快运、旅游、家政、维修、房地产中介、教育培训等服务领域。

  3、扶持连锁经营向岛内新区和岛外区域扩张。在规范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的同时,支持优势连锁企业从老城区向新城区渗透,从城市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集镇发展,从本市向周边地区扩张,以连锁经营提升城乡传统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

  4、有效整合社会商业资源,积极推广特许加盟经营的发展模式。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管理基础好的企业,运用商品、商号、配送、经营模式、管理技术等优势发展特许加盟经营,改造传统的“小门店”、“夫妻店”。

  (三)积极扶持发展物流配送

  物流配送作为现代商贸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要以加快经济循环速度、降低经营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加以扶持发展。

  1、积极培育物流市场,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结合厦门海港、空港优势,在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一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坚持“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加大现有物流资源整合力度,广泛吸引社会投资物流项目建设。发展以第三方物流服务、大型连锁企业配送和“产加销”一体化专业配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2、大力扶持和推广物流先进技术。采用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稳步推进包括仓库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商品配售电子化、物流功能条码化、配送过程无纸化等技术,提高物流的现代化水平,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率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3、鼓励和扶持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积极引进外资,通过股份合作、调整重组等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发展培育现代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为广大中小流通企业提供物流服务。

  鼓励在岛外建立以物流配送中心为主要形态的各类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批发市场,辐射、服务于周边地区;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物流配送,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为主的生鲜食品物流配送体系,扩大农副产品的市场空间,增强市场综合服务功能,开展加工、包装、保鲜、配送等服务,扩大市场的辐射范围和交易规模,有效服务农业产业化;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和管理,着力提高配送中心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配送中心的统一配送功能,着力降低流通成本。

  (四)提高商贸流通业信息化应用和发展水平

  1、优化信息网络资源配置。推广条形码、加快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资金转拨  、电子商务(EC)等技术在商贸流通业的应用,提高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形成和流转。

  2、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推广应用以“进、销、存”管理和销售终端自动化为主要内容的MIS/POS系统;配置IC卡刷卡和充值终端以及“一卡通”系统;在大型商场、超市和连锁店推广电子订货系统(EOS)、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技术;建立网上电子市场(e-Market),引导和鼓励供需双方开展网上交易,促进传统交易方式向现代交易方式转变。

  三、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的具体措施

  1、进一步加强流通现代化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由主管经贸工作的副市长为组长,市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推进流通现代化领导小组,研究解决推进流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贸发局,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2、重视现代商贸流通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学校培养和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理论培养和专业培训相结合,抓好商贸流通企业在职员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适用性培训,全面提高全员素质。加强对商贸流通企业中知识型、专业型年轻骨干的选拔和培养,造就一批年富力强、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国际化运作知识和经验的现代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和带头人。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创造吸引人才的环境,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加盟我市商贸流通业。

  3、加快转变政府对商贸流通业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增强服务意识,增加办事透明度,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等咨询服务;完善规范市场主体和促进公平竞争的地方性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管理,维护市场流通秩序;规范投资行为,营造公开、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对大型商业网点设施建设和大型商业项目的设立逐步推行听证制度。

  4、培育和发展流通行业协会。要根据原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工商领域行业协会的若干意见》,加强商业联合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同时,推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的行业协会的设立,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推动行业发展和实施行业自律中的重要作用。

  5、加快商贸流通业经营主体结构调整步伐。引进外资,吸收社会资本,完成国有流通企业的资本多元化改造进程;发挥我市海空港优势和对台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资本来厦门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积极吸引跨国零售企业在我市设立商品采购中心,鼓励在我市投资设厂的企业设立配送、分销中心;鼓励发展中小流通企业。引导中小流通企业向“精、专、特、新”等方向发展,主动参与特许加盟连锁和电子商务,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

  四、推进流通现代化的若干政策

  (一)用地政策。对列入市规划的大型物流基地内设立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企业的新增用地,按工业仓储的土地用途缴纳土地出让金,实行有偿使用;企业以原划拨土地(物流园区之外)为条件引进资金和设备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土地出让金可按现时工业仓储地价的一定比例缴纳,补办土地出让手续后作为法人资产作价出资。企业以原划拨土地的原有建筑物自行改造或新增建筑设立物流配送中心的,凡不涉及产权变更、转让的,用地可保留划拨性质,按国有企业改制中土地资产处理的有关政策办理。商业、餐饮服务业、仓储运输等企业改变土地用途,用于商品住宅等经营性土地开发的,用地必须由政府按规定的价格等办法收购。规划、土地管理部门要把物流配送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为物流配送项目建设用地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用电政策。具有一定用电规模的商贸企业、大型中高级批发市场、物流基地、大型配送中心的具体用电类别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意见》(闽政〔2002〕31号文)的相关规定执行。

  (三)财税政策。

  1、在省内跨区域开办连锁门店的连锁经营企业,省人民政府已有明确规定的优惠政策继续执行;符合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经批准后实行由总部汇总缴纳增值税、所得税的,并按照省政府闽政〔2002〕31号文件规定,由省财政、税务部门制定的相关财政利益转移办法,扶持跨地区连锁企业发展。

  2、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设立的直营连锁店,符合汇总申报条件的,经市地税局会同市财政局审批同意,由连锁企业总部向主管税务机关统一申报缴纳。

  3、从2003年起五年内,总部设在岛内的连锁企业到岛外开设连锁网点的,经市贸发局会同市财政局审定,报市政府批准后,给予适当补贴,具体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贸发局研究制定。

  4、从2003年开始,以查帐征收方式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内资流通企业进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生鲜熟食商品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经市经发局备案确认,报市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5、从2003年起五年内,连锁经营企业、专业批发市场的企业信息化系统等技改项目由市科技局从科技经费中给予一定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可享受技改贷款贴息,具体扶持办法由市贸发局会同市财政局研究制订。

  (四)经营政策。

  1、对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已登记的运送鲜活商品小型货车,经当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适当放宽白天进入市区的限制,给予市区通行、停靠的便利。

  2、文化部门、新闻出版部门要简化有关手续,支持连锁企业经营书籍、报刊、音像制品,直营连锁企业各门店可由总部统一办理专营商品经营许可证。总部已取得经营许可的,连锁门店不再单独办理许可证,经门店所在地音像市场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核准备案后,凭连锁店总部的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出版物发行经营许可证复印件,到工商部门办理有关登记手续。

  3、直营连锁企业按烟草专卖法规定的条件由总部统一办理各门店的卷烟零售许可证,并向连锁店所在地的烟草公司订货,当地烟草公司提供相应的服务与销售支持。

  4、对连锁企业实行由配送中心统一采购配送的商品,有关部门不对其所属门店重复抽检,开展商品质量监督检查时所需费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企业登记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连锁企业经营范围的核定,可按行业大类核定,及时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对直营连锁企业各门店,可按非法人分支机构进行注册登记。连锁企业总部所属各门店需办理专营商品经营许可证的,可凭总部统一办理的许可批文办理所属门店注册登记,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长春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


长春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
长春市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吉林省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我市行政区域内,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团体和公民个人单独或联合举办不具备颁发国家承认学历证书资格、面向社会招生的各级各类学校、班等(下统称学校),均适用本办法。
具有颁发国家承认学历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资格的院校,举办国家计划外,面向社会招生的补习班、辅导班、培训班、进修班等,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也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市教育委员会是我市社会力量办学的主管机关,负责全市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社会力量办学实行分级管理。
(一)面向本县(市)、区招生的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面向全市招生的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报省行政部门备案;面向全省招生的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二)到外地办学须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开具外出办学的证明;外地来我市办学须持有所在地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证明。
第五条 社会力量办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服从管理机关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社会力量办学应结合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主要开展各种职业技术培训、岗位培训、师资培训、基础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以及举办自学考试辅导班等。
第七条 社会力量办学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方案,教学计划;
(二)有胜任教学工作、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有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学场所、设备、教材和图书资料;
(四)有足够的办学经费;
(五)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六)公民个人办学要有经济担保单位;
(七)有专职的学校负责人。
第八条 学校负责人由办学单位或个人呈报,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即成为学校的法人代表。
学校负责人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协调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
第九条 学校负责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
(二)有与办学相适应的学历;
(三)懂教育,有组织管理能力;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五)有本市的常住或临时户口。
第十条 单位申请办学,须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出具同意办学的证明;在职人员申请办学,须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出具同意办学的证明;在职人员申请办学,须由所在单位出具同意办学的证明;非在职人员申请办学,须由当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出具同意办学的证明。
第十一条 举办颁发国家承认技术等级证书的学校,经业务主管部门进行业务考核后,由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批管理。
第十二条 举办科技、卫生、文艺、体育等专业性较强的学校,经业务主管部门进行业务审核后,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管理。
第十三条 被批准办学的单位或个人,由批准的教育行政部门签发《社会力量办学批准书》。
第十四条 学校名称应体现其办学类别、层次、性质。变更办学单位、办学人、学校隶属关系或名称、类别、层次、性质、专业、校址以及停办等,均须到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五条 社会力量办学聘任教师或工作人员,须有与所担任工作相适应的学历证明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明。在职人员须由所在单位出具同意外出任课或办学的证明。
第十六条 聘任外籍或港澳地区教师,接受外资或与外国人联合办学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社会力量办学的招生简章、招生广告,须经批准办学的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出具证明,方可刊播、张贴、邮寄等。
第十八条 学校收取学杂费,须持《社会力量办学批准书》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到财政部门领取收费收据。学校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还须到工作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核办《营业执照》。
第十九条 学校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帐目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银行帐户,使用统一收据,按有关规定依法纳税。
第二十条 学校应向批准办学的教育行政部门缴纳学杂费总收入3%的社会力量办学基金。社会力量办学的调查研究、监督检查、表彰奖励、交流经验、编写教学计划以及有关的表格印制等专项业活动的开支。不收学杂费的,可以免缴社会力量办学基金。
第二十一条 教育行政部门对社会力量办学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违反本办法的,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以警告、限期整顿、公开批评、责令退赔、没收非法所得和给以非法所得额10%至两倍罚款的处罚,直到取缔办学资格;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会同
工商行政管理、物价、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处理;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对上述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教育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1年1月5日